体坛评新政:大批俱乐部死亡并非中性名导致异地迁移不会善终

1月4日讯 对于新赛季国内联赛的三项主要新政,《体坛周报》发文进行了点评,认为其中放开异地迁移政策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三项核心新政非议较小的就是中超俱乐部外援上场名额由4人增加到5人。增强中超联赛的比赛水准和强度,才能为国足水平的提高打下核心基础,只有高水平的比赛才能保证国脚的竞技状态甚至技术水准,这应该已是共识。当下中国高水平球员少、年轻球员顶不上来是客观事实,要想提高联赛比赛质量只能让更多水准高于中国球员的外援上场,从而带动国脚们保持较好的竞技状态,同时更多外援上场能让中下游球队能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外援提高竞争力,并且也能和亚冠的外援政策对齐,这项新政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放开冠名,被很多人解读为放弃中性名政策,这是明显的误读,仔细阅读足协的规定就能明白。事实上,上一届足协班子出台的俱乐部中性名政策,既是足改方案的要求,也是着眼于俱乐部长远稳定和发展的良策,虽然在出台伊始赶上经济的去地产化、金元足球的退潮以及三年疫情这些足球圈无法预测也无法改变的客观困难,导致中性名政策以及伴随而来的俱乐部股权改造政策显得颇为尴尬,没能立即倒逼俱乐部改变生存方式,反而导致大批俱乐部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是中性名政策造成的。此番足协放开冠名权,只是为俱乐部增加了一个商业收入的口子,且在根本上坚持了中性名的政策,其实没有争议。

真正有争议的是放开俱乐部异地迁移的政策。俱乐部异地搬迁诉求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其实不过就是急功近利罢了。有些俱乐部不愿意真正改变运营模式,不想费劲巴拉地深耕本地服务球迷,还是想依靠过去的投喂方式生存,而一些地方如果真想用心搞足球,完全可以从底层开始,让球迷伴随着球队一起成长发展,急于引进高级别俱乐部也不过是当下的政绩诉求。

无论是有异地迁移需求的俱乐部和地方,都与我们期待的俱乐部生存发展方式相悖,与中国职业联赛和俱乐部长远发展方向相悖,而过往的事实也已经充分证明,只想着到处找“奶妈”的俱乐部,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无一例外,差别只是时间的长短。